English

刷盘子,还是读书?

2006-08-01 15:02:00 来源:书摘 钟庆  我有话说

本文系摘自《刷盘子,还是读书?――反思中日强国之路》一书。作者是一位留学日本多年的年轻学者,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脉络,提出了自己的观点: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

财富,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。缺乏人力资本(人的技能)的国家注定难以成为一流。为了给国家尽快地积累人力资本,我们必须全力培育自己的民族产业,发展中国的高科技产业,为此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。

中国企业的尴尬

2005年1月1日,全球纺织品贸易实现一体化,但针对中国企业的纺织品配额依然存在。美国、欧洲对中国的纺织品进行调查限制。就是这个中国最强的产业,目前出口的绝大部分都是贴牌产品,利润90%以上属于外国,2004年针织衬衫每件平均单价为2.17美元,裤子为2.89美元。按此计算,需要用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。此外,中国纺织业的纺织机械主要从国外进口,国内只能提供低档的纺织设备,高档面料也要从国外进口,巨大的利润留在了海外。纺织企业的员工收入只有约600元,虽然比十余年前翻了一番,但扣除物价和房价及医疗教育等,实际所得可能还下降了。巨大的订单和微薄的工资,造成纺织业劳工短缺。为了寻求更低的工资,同时绕开贸易壁垒,中国纺织业开始向柬埔寨等更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地区投资。

中国彩电业是很风光,但一样在美国市场遭遇反倾销调查。每年生产的七千多万台电视机中,竟无一片中国芯片。同样,计算机、手机、DVD、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,也是更无“中国芯”。我国是彩电大国、手机大国不假,但高额上游利润都被国外企业赚走,国内制造企业只能赚加工的钱,以价格战、低成本厮杀,赚取产业链中的微利。

自1996年以来,国内彩电市场上已有十余次大规模的价格战,1995年21英寸彩电的平均售价为3000元,到2001年已跌破600元。彩电价格大战使彩电生产厂家的利润暴跌。中国彩电企业大多从日本引进技术。长虹公司能引进的技术,康佳、厦华公司也同样能引进。由此造成的后果是:中国彩电企业技术一般齐,生产的品种也大同小异,不能在技术层面上展开高层次的竞争,只是依靠单纯的价格手段,最后导致“集体自杀”式的降价竞争,彩电企业全面亏损。

国内手机业重蹈彩电覆辙,赢了市场输了利润。据国产手机商夏新电子发布的2004年财报显示,和2003年近6亿元的净利润相比,2004年出现了高达97.31%的巨幅下滑。无独有偶,2004年TCL全年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7%。2004年夏新手机业务占到了其全部销售收入的79.85%,但其毛利却从2003年的20.65亿元骤降到了去年底的8.44亿元,跌幅超过60%。

手机与彩电一样,关键技术受制于人,生产线关键部件都由外国厂家提供,本身门槛很低,毫无技术储备的企业都可以轻松进入,导致利润被急速摊薄。其他如DVD行业也一样。同样的事也发生在汽车业,依然是低水平内战。不过,与纺织、机电业不同的是,汽车业是外资企业挑大梁,中国本土企业还远不成气候。2003年春,中国汽车业还是如日中天,到2004年5月就开始出现市场滑坡。原因就在于盲目上产能、拼价格,造成产能与市场脱节。当人们还在讨论中国汽车业没有投资过热的时候,国内轿车投资已形成的生产能力,在未来两三年里就将过剩20%到25%。再加上进入汽车行业的门槛也不高,于是中国的汽车厂遍地开花,都是直接引进外国的生产线、关键材料和部件。

中国钢铁业虽然突飞猛进,但只能生产粗钢,各种炼钢设备也主要依靠进口,利润自然主要留在海外。汽车用钢板主要靠进口,造船用钢也要大量进口。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,制约中国造船业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配套行业水平较低。目前中国造船业的国产机电设备配套率不到50%,而日韩都在85%以上。中国所需的造船装备大部分靠进口。与纺织业和机电业一样,造船业同样缺乏技术和团队协作精神,往往几家船厂争夺一份订单,竞相压价。

以上这些行业虽然成就了一些中国企业的巨人,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。但这些巨人无“芯”,无脊梁。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,为什么中国在各种贸易争端冲突中,处处让步,不能反击,无法保障自己企业的权益。

刷盘子,还是读书?

中国目前的状况充满了矛盾,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耳闻目睹的留学生活,与中国目前的现实颇有相像之处。

学生是应该刷盘子还是读书?对于大部分的国内学生而言,这根本就不是问题,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,何况刷盘子打工也赚不了多少钱。但对于留学生来说,这却是一个时刻要考虑的问题。

首先,刷盘子的诱惑很大,以日本的标准,刷一个小时的盘子,折合成人民币大约60元,那么一天是多少,1个月是多少,1年又是多少,可以很清楚地计算出来。读书其实要比刷盘子辛苦得多,学费高不说,课程也不轻松,还要加班加点地学习,还有拿不到学位的可能。即使读出来了,也不一定能找到称心的工作。所以很多留学生干脆选择以刷盘子为生。

其次,选择读书的留学生也必须刷盘子,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付学费。这样一来又有了新问题,即用多长时间刷盘子?多长时间读书?刷盘子的收入是用于读书还是改善生活?比如说买辆车耍耍。读书的留学生要时刻抵御刷盘子的诱惑,因为自己的生活比全心全意刷盘子的留学生要差不少。一旦抵御不住眼下的诱惑,松懈下来,原来所读的书全都白费,还要从头刷盘子。当然,拿到了学位,找到好工作,收入远非刷盘子可比,而且很轻松。但这要一段很长的时间,潜心读书。

之所以从中国经济现状扯到刷盘子,是因为国际社会其实与一个国家内部差不多,也分三六九等,平等只是理想,而不是现实。有的国家是读过书的白领(制造技术文化产品),有的国家只能刷盘子(出卖简单劳动和资源)。成为白领的方式有很多种,如果家道殷实,则生不来就能上大学当白领,但这种国家就那么几个。如果中了彩票,一夜之间也能变成白领,但这种概率小得可以忽略不计。其余的国家要成为白领只能靠自己努力。

日本就是个模范生。日本人祖上的遗产不多,既缺土地也缺资源,手工业还不发达,刷盘子是刷不好的,只有读书这一条路。日本也赶上了好时代,当时通信和交通不发达,有个收音机就不错了,国民很难受到物质诱惑,只能一门心思读书,即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准。用了不到一个世纪,掌握了全套先进工业技术。由于技术水平高,少量的技术产品就从世界市场换回了大量的粮食和资源,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,平民生活水平还与中国持平,40年代打仗,平民没有饭吃,但是50~60年代家电就普及起来,70年代汽车进入普通家庭。日本成为富裕的国家,以前的书没有白读。

中国就没有那么幸运。可能是祖上还留有家业,有些土地和资源,虽然不多。所以自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这段时间,总是在想:是不是卖卖地(也就是卖粮食)、卖卖资源,就可以了。就这样走过来,这种“刷盘子式”的收入一时也不少,于是社会精英们惬意地改善生活,比如买烟抽,比如到十里洋场去耍耍,就这样蹉跎了约一百年。其间虽然也想学些本事,但太辛苦,光交学费没产出,也就放弃了。到了上世纪30~40年代,中国还只能仿造汉阳造。日本已经可以建大和战舰、零式战斗机,日本不打你打谁?既没本事又空守着一份家业!

到了50年代,毛泽东让中国人安心“读书”,而不是“刷盘子”享受生活。所有“刷盘子”――卖粮食和卖资源的收入,由国家统一管理,充做“学费”,在国家主导下进行工业化,而不急于购买彩电、冰箱等消费品。由于心无杂念,不攀比邻居的幸福生活,“学习成绩”自然很显著,从零开始,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,造出了中国第一辆汽车、第一架飞机、第一颗卫星……创造了无数“中国第一”,完成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近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。创造这些第一,培养了无数人才,培育了工业人口和市场。等到80~90年代,家电开始普及,汽车也逐步进入家庭,复现了日本的历程。

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“读”了近百年的“书”,中国只用了30年。但是,现在的中国被看作“世界工厂”,生产线上的工人越来越多地出卖简单劳动,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关心GDP的增长,计算着多少年后达到什么水准,经济学家们的这种算法,就像计算靠“刷盘子”的收入多少年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一样可笑。现在的GDP增长率固然很高,但经济学家也许没想过,靠“刷盘子”,就是再干100年,也还是二流国家。如果继续“读书”深造,不追求一时的GDP增长率,那么只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成为一流国家,人均GDP也会赶上发达国家。

  问世间钱为何物?

主流经济学家们通常以GDP的增长率来印证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理论的正确性,但是这种把金钱当作财富的思想是令人沮丧的。

问世间钱为何物?是金银财宝吗?大清帝国曾经凭借无与伦比的商业力量挣到了世界上大多数白银,GDP占到世界总量的30%,富甲天下,最后在阵阵炮声中交出了数百年的积蓄。民国战乱不止,出口低技术产品的能力比清朝差了许多,却也是挣钱能手,创造了黄金十年,建设了东方巴黎的上海,当时的钱已经不是足赤真金,但好歹还有固定含金量。虽然挣了很多钱,但民国和清朝的下场差不多,经济成就被现代工业创造的战争机器摧毁。

今天,钱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美元、英镑都与黄金脱钩,纯粹是西方政府凭信用发行的符号。各国政府发行的货币总量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规模。货币的变化反映了工业社会的实态,机器是生产的主体,强大的工业体系可以创造无穷的生产力,只受限于可以得到的天然资源。至于货币,既然只是产品分配及调整机器运行的手段,自然退化为符号,与财富无关。国家的财富是自然资源和能够创造和使用机器的有知识、有技术、有组织的国民。

挣来的钱是自己的吗?如果辛苦挣来的钱必须去购买西方以垄断价格出售的工业物资,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,这种钱只是在我们的手中打个转儿而已,不是自己的财富。如果挣了钱,买房子置了家当却没有力量捍卫,也不是自己的。这个世界远没有大同。历史上的大清和民国不用说了。现在,虽然武力热战的可能性小了很多,但斗争却一刻不停,方式更加邪门离谱,轻轻一点鼠标,几十年积攒的货币,可能瞬间灰飞烟灭,还欠上还不清的债。

百余年前,中国日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,一个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,另一个成为世界强国。现在,日本中国的发展战略又是不同的。《日本制造业复活战略》中这么写道:日本要维持与中国二十余倍的收入差距,日本的年轻人需要具备创造二十余倍附加值的学识和技能。这句来自我们这位具有威胁性的近邻的话,在拼命挣钱的中国年轻人听来,应当引起警醒。

用长远眼光才能看到科技的力量

进入近代以来,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,全社会也已对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形成了共识。但如果用不同的尺度去观察这一命题,就可能得出令人困惑的结果。从宏观大尺度看,比如从百年的大时间尺度和全世界的大空间尺度看,科技确实是人类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。历次世界范围内的大产业革命都是领先科技应用于生产领域的结果,从蒸汽机、电力、核能、信息技术等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就可以证明。但在一个比较小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尺度看,比如从几年的小时间跨度和一个行政区域的空间尺度看,科技的重要性和优先性就不那么显著。技术的积累开发突破,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投资,投资长、效益低,还不如直接购买现成的产品能很快产生效益。技术的开发虽然需要巨大的投入,但复制的成本几乎为零,而购买产品则不同,需要不断支付高昂的代价。正是技术这种特性,造成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巨大差异。

由于长短期利益的差别,现实中GDP、财政收入、引进外资数目成了优先的考核指标、工作的重中之重。而对于民族的根本大计“教科文卫”则被放置到最后,教育、医疗、科研、文化等事业都产业化了,成为拉动内需、GDP的新增长点。反观日本,义务教育,学校免费提供食物,国民健康保险,定期免费体检;在社区中设立免费的文娱活动场所――公民馆和图书馆,价格低廉的体育馆和游泳馆;加强基础科研的投入,进行长远的科学发展规划,大量吸收来自独联体和中国的人才。

东渡日本以后,除了经济,另外一个困惑就是日本的教育。按原来的看法,日本的教育可以说一塌糊涂。从小学开始到大学,以一个字形容足以,就是“玩”,基础知识极差,绝不配与中国学生相提并论。但是,在硕士以上的层次,中国学界的学术水平反而远不如日本。在企业里的表现也一样,实践几年之后的成就更远非中国学生可比。是因为硬件设施差吗?也不对,至少在高等学校之间没有可感受出来的差异。是体制问题吗?也不对,日本的“钱饭碗”、“大锅饭”比中国要严重得多。在论坛上与国内主流经济学家或其代言人辩论几番后,我一下子明白了中日教育体系的根本差异,那就是科学精神!科学精神是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东西。有了科学精神,无限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研究得来,如果科学精神不在了,再多的科学知识也只是别人的财富。人在求学的最初阶段,科学精神的灌输比科学知识的灌输更重要。

日本的小学课程极少,每天早早放学,基本没有家庭作业,即使有也是查资料调查之类的轻松事情。上课也不正规,经常请山野匹夫、三教九流来做报告。经常组织学生去旅游参观,如去未来科学馆、船舶科学馆、江户博物馆等等,许多大企业也在参观之列。

未来科学馆展示了日本的最新技术成就,H2火箭发动机、磁浮列车、太空舱、机器人、燃料电池……或实物,或模型,或原理演示。很多展品还可以实际操作和实验,工作人员在旁耐心地解说、指导和答疑。在这里,孩子们被种下了科学精神和实践的种子,培养了科学的兴趣,灌输了“技术立国”的思想。普通日本人甚至家庭主妇都知道自我表现技术的重要。

船舶科学馆展示了日本航海的历史,其实也记录了日本成为一流工业国家的历史。当时最大的水上飞机、最大的舰炮……面对这些巨大的展品,可以深切体会到现代工业的力量和人的渺小。

东京旧称江户,江户博物馆是东京历史的见证,其实也是日本历史的缩影。在博物馆的现代部分,展示的是日本第一辆自行车、第一辆黄包车、第一辆摩托、第一辆汽车、第一台电视、第一台洗衣机……面对这些粗糙幼稚的展品,体会到民族第一的重要,每个民族第一的诞生,都标志着民族的一次跃进,迈入一个新时代。日本的国家电视台NHK,每周二有固定栏目《ProjectX挑战者们》,讲述的是这些第一背后的动人的故事。那些无名的挑战者们在简陋的条件,艰苦的环境下,克服重重困难,历经无数失败,去拼搏,去奋斗,去构筑民族的基础和柱石。节目的末尾会邀请挑战者们或亲朋故旧到演播室做客,连同那粗糙幼稚的日本第一甚至世界第一的作品。栏目的主题歌《地上之星》,催人奋进,催人泪下。挑战者们是地上璀璨的明星、民族的脊梁。

到这些展馆见学,我总是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,青少年宫、航模队、无线电小组……当时小学校有航模队,自己动手组装模型飞机、动力、遥控等,很能够锻炼人,比现在小孩子直接买有意思多了。而今它们安在?我现在做工程,非本专业的知识,基本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。

在我的祖国,有人建国家大戏院,有人拍摄格格和皇阿玛,听说有人还要去拿奥斯卡奖。但可曾有人提议修建中国的未来科学馆,中国的江户博物馆,拍摄中国的《ProjectX挑战者们》?

在我的家乡有人会修漂亮的中心广场给领导巡视,有人会修连片的开发区等外商投资,有人会把教育专款奖给高考状元的班主任。可是,当年中小学的无线电小组、少年宫科技活动,还有工业基础课的现场实习,还有人组织吗?当年覆盖所有县城的公立图书馆,所有乡镇都有的文化站,如今还有多少在运行?

东渡日本,让我理解了现代国家的力量所在。

(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,定价:28.00元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